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鱼病发生的原因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2-09-14 

  高扬      研究员     宁夏银川兴庆区畜牧水产中心

  2012-9-14
  鱼病发生的外界因素
  •    水温
  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水温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水温高:易发生缺氧
  水温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    鱼苗运输、鱼苗下塘时,水温变化相差不超过2℃,鱼种相差不超过5℃,
  •    长时期高温,尤其水温突然升到30℃以上,会造成鱼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和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减弱。
  •    水温低于20℃草鱼肠炎病一般不会发病,平均水温达到25℃左右,则引起这种病流行。
  •    越冬期间水温需大于1℃,低于0.5℃以下,就会使鱼大量死亡。
  •    罗非鱼最低临界温度为7-10℃,若它长期生活于约13℃水里,则会因皮肤冻伤而产生水霉病。
  •    高温时有机物分解、水生生物、呼吸旺盛,会消耗大量溶氧,特别天气闷热,气压低,鱼密度大时,常会因溶氧不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    PH
  虽有较大适应范围,但适宜值为7-8.5。
  pH过低:CO2升高、DO降低;加速腐生菌繁殖,
  不利生长; H2S毒性↑; NH3- N 毒性↓
  pH过高: H2S毒性↓; NH3- N 毒性↑
  •    长期生活于低于5,或高于9.5的水体中,会引起家鱼死亡。
  •     pH值低于4.2或高于10.4时,家鱼在水中只能存活极短时间。
  •    防治方法
  pH值过低:生石灰、沸石粉调节
  pH值过高:换水,冰醋酸、降碱灵
  •    溶解氧
  溶氧较缺乏水中,鱼生长减慢,饵料利用率降低,鱼体质变差。溶氧量接近每升水1毫克,就会发生“浮头” ,若溶氧量降至0.2-0.6毫克,鱼会缺氧而窒息死亡。
  溶氧过低,引起养殖生物的窒息死亡;
  溶氧过高,引起养殖生物产生气泡病。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    来自浮游植物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状态下的主要来源85%)
  •    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其数量多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DO越多;
  与水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越大,DO越多。
  •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
  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呼吸(动物、植物、细菌);鱼呼吸;
  水体与底质中有机物的分解耗氧;各种化学反应
  •    水体缺氧的防治方法
  双氧水
  过碳酸钠:效果好,成本高,有效时间短 ( 缓释型 )
  增氧机:每晚12时充氧到天亮效果好
  微流水
  换注新水增氧
  •    水中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
  •    影响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的主要因素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以及气候的变化
  •    鱼池长期不清整,以至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堆积过多,经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大量溶氧,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气体,它们影响水质,不但不利于鱼类生长,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危害鱼类
  •    硫化氢
  •    存在形式: H2S、HS-、S2-
  •    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
  •     ≥6.3 ppm: 鲤鱼死亡; ≥4.3 ppm :金鱼死亡;
  •     ≥1 ppm: 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 ≤0.05 ppm
  •    转化:H2S D HS- + H +、 HS- D S2- + H +
  •    来源:
  •         a. 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
  •         b. 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
  •         c. 水体偏酸:HS-和S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
  •    有些藻类,如微囊藻繁殖过盛时,在夜间消耗氧气使水中溶氧降低,同时这些藻类死后,能分解产生毒素导致鱼类生病
  •    鱼池土壤中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较高,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鱼苗、鱼种容易引起弯体病
  •    放养密度不当
  •    合理密养、混养是养鱼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    放养过密,造成溶氧和饵料不足,鱼生长快慢不一,大小悬殊,瘦弱的鱼因争食力弱而更加瘦弱
  •    混养比例不合理
  •    混养搭配比例不当,如底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必然导致某些鱼类饵料过剩,造成浪费;而另一些鱼类饵料不足,以致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为鱼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    混养搭配有比例
  •    鲢、鳙鱼搭配比例以3-5∶1
  •    渔谚“三草养一鲢”。在少施肥和投精饲料的情况下,“肥水鱼”和“吃食鱼”之间的比例一般为80︰20
  •    饲养管理不当
  •    投喂发霉、变质人工配合饲料或腐烂的水草,以及没有营养价值的饵料,都可能导致疾病或流行病的发生。
  •    人工投饵中,鱼类生长旺季不按照鱼的需要量随时调整投饵量,使鱼类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饵料时有时无,造成时饱时饥或摄食不均,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    高温季节,不保持水质清新,鱼吃剩下的残饵、草渣不及时捞除等,也易使鱼生病。
  •    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氧等易使水质恶化。
  •    鱼种在越冬期间,由于整个冬季不投饵,鱼体内积累物质消耗,到了春季,原瘦弱的秋片鱼种,抵抗力低下,极容易发病,严重则引起死亡。
  •    机械性损伤
  •    拉网捕捞、转池、放苗以及运输时操作不当等,容易被水中致病菌感染,引起发病。
  •    生物因素
  •    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
  •    (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
  •    传染性鱼病
  •    侵袭性鱼病或寄生性鱼病
  •    水鸟、水鼠、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水网藻、水草等,有的直接吞食鱼类
  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    鱼类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致病菌的侵袭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作用,是不能使鱼生病的,还要看鱼体对外界因素或某种病原体的敏感性如何,
  •    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性差,或有其免疫性,鱼体就不会发病。
  •    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那么病原体就可能在机体内得以繁殖而使鱼发病。
  •    同种或不同种的鱼,因受到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机体差异等影响,其免疫力并不一致
  •    例如:
  •    草鱼患病时,同池的鲤鱼、鲢鳙鱼并不发病;
  •    白头白嘴病一般发生在5厘米以下的草鱼身上,超过这一长度的草鱼基本上不发生这种病;
  •    某种流行病的发生,在同一池塘中的同种类同年龄的鱼,有的患病严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较轻而逐步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不会感染。
  •    鱼体的鳞片、粘液层、皮肤、粘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防御和阻止病原体入侵的功能,只有当病原体入侵,鱼体受到损伤或防御功能失调等内外因素适应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时候,鱼体才会生病
  •    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取决于病原体、鱼类机体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和外界环境因素
  •    在分析、诊断、防治鱼病时,不应孤立考虑单一因素,而要把外部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全面考虑
  巧制转水和泛池
  •    转水、泛池危害
  •    藻类重建,藻相较差
  •    单一大型藻类藻相
  •    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等超量
  •    水体恶性循环,养殖水产动物摄食差,水体稳定性差
  •    措施
  •    (一)
  •    水色变化、水有腥味时候,及时打开增氧机(尤其晴朗天气中午开增氧机)
  •    晚上或遇闷热、阴天时,在每台增氧机周围泼洒 2.5~5kg 颗粒氧,再将增氧机打开
  •    (二)
  •    池塘局部以绿裸藻、膝口藻等大型藻水花时,用化学药品局部泼洒和改水素等调节至良好藻相。若大型藻类水华超过水中含藻量一半时,较难改变藻相
  •    晚上或遇闷热、阴天时,在每台增氧机周围泼洒 2.5~5kg 颗粒氧,再将增氧机打开
  •    每天凌晨取池塘上下风头水观察,若发现有大量的轮虫、原生动物或枝角类等虫子时,采取化学药品局部泼洒控制虫子的数量,
  •    当此情况发生或正赶上闷天、阴天时,晚上须早开增氧机,并在增氧机周围泼洒2.5~5kg 颗粒氧,使鱼在增氧机周围
  •    注意
  •    ①当局部虫子过多时,不采取化学药品杀虫,只增氧以保证水体不缺氧。因水体严重缺氧时,藻类在低氧状态下易死亡,使轮虫等虫子反而大量繁殖。同时化学药品也会对水质造成伤害。只在电力不足,增氧设施不全,连阴天等情况下,才采取上述两种处理手段同时进行
  •    ②当水体中轮虫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同时存在时,一定要慎重杀虫,若必须杀时,应选用专杀轮虫、原生动物的药物或两种虫子均能有效杀灭的药物
  •    因为此时枝角类已控制轮虫和原生动物的数量
  •    措施
  •    当天气发生变化(闷热、无风、下雨)时,晚上都应将增氧机打开,保证水体有充足的溶氧,同样可以避免转水的发生